古建砖瓦、构件
工程案例
壁画影壁心
    山水
    花鸟
    人物
    动物
    其他
砖雕
    其他砖雕
字匾
    字匾
   
河北嘉福砖雕销售有限公司
地  址: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齐家佐村
联系人: 高先生
手  机: 18632250000 13463697989
固  话: 0312-4963787
QQ  号: 756803177
网  址: www.tongbaozhuandiao.com
 
中国砖雕艺术
中国砖雕艺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凝固音乐中最美妙、最动人、最充满意境与情感的
旋律和乐章。
      砖雕,俗称“硬花活”, 是中国-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以砖为基本材料,由陶                 
艺、石雕等工艺发展而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砖雕艺  
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种特有的鬼斧神工般的雕塑嵌筑
工艺,不仅蕴涵着生动而璀璨的灵性,而且也鲜明地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建筑营构观念、风俗
习尚、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向面的特质。它将质朴与柔媚、强烈与恬淡、简洁
与繁复、夸张与写实、粗犷与细腻、稚拙与成熟、神秘与直白、诙谐与庄重等有机组合于方
寸之间,并达到-种完美的和谐与统-。让后人得以穿越时空,体味和欣赏其浓烈的生命气
息,为我们今天记忆和探求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
砖雕史话
砖雕的初步使用,也就是它的雏形是从住宅建筑开始的。住宅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要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以丰富的信息遗存,让今人推想六千多年前四五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标志着原始建筑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由夏代延续到商代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一万余平米的面积内,遗存着许多廊庑和殿堂的柱洞。可以说,从穴居发展至窝棚屋舍,人类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才智,这其中包含着强烈的抵御寒暑、防御兽害、阻止外族等人类本能的自然生存精神,同时还表现了非凡的超越自我的渴望。砖雕,便是这种渴望的具象形态的最佳载体。
  商周方砖——砖雕的早期形态
砖,在古代主要有方砖、条砖、空心砖三大主要类形。亦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等个别类型。
方砖大多饰有模印的双钩、方格等纹样,用于铺砌重要建筑的地面。
条砖,又称“小砖”,早期用于铺设下水道、衬井壁、铺砌墓室,后期主要用于营建房屋。
空心砖,又叫“空腹砖” 、“空砖” 、“圹砖” 、“郭公砖” 、“琴砖” 、“亭长砖”等称谓,多为长方体,体积庞大,内部空而不实,主要用于陵墓的墓室。
砖作为建筑材料在我国历史悠久,历史遗存的古砖弥足珍贵,上面往往镌刻制作年代、吉祥语或图案文样,是研究砖雕发展脉络的重要资料。
陕西扶风的晚周遗址曾出土过铺地方砖,说明周代已出现砖,并开始用砖铺地。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印有纹样的砖制品。
条砖和空心砖比方砖晚-些,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砖雕工艺初露端倪。这-时期的遗址常见模印花砖,纹样有绳纹、回纹、米字纹等。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的回纹方砖堪称精美,邯郸赵王城遗址的花砖残片有好几种纹样,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过表面有纹饰的空心砖,特别是晋南、陕西、山东西部、河南等地出土的空心砖,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河南洛阳出土的空心砖,多为阴文,花纹个体较大,分布松散,线条流畅,题材有朱雀、飞雁、虎、卫士等。而河南郑州出土的空心砖则多为阳文,花纹个体较小,排列紧密,题材以舞乐、骑射、田猎等为主。
由此可以推断,商周时期印制的方砖应该是砖雕的早期形态。
秦砖——砖雕材质的飞跃
秦砖,在我国建筑史上久负盛名。“秦砖汉瓦”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概念,不仅-直是人们所推崇的传统建筑材料,也是长期以来民间对中国古代建筑业和砖瓦材料的起始在民俗理念上的-个标志。特别是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国势强大。在建筑设施上,有著名的万里长城、全国驿道和空前规模的阿房宫。此外,还大修陵墓、水利建设等等。其每项工程都动用数十万人工服役,造成前所未有的建筑高潮。这都为砖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秦砖是以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骊山沉泥为原料,烧制后愈加坚固,故有“铅砖”之称。其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整,浑厚朴实,形式多样。秦砖在模压成形的基础上,以模具加印纹饰,包括云纹、回纹、绳纹和圆形、菱形、s形等纹样。陕西咸阳秦都宫殿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砖面龙形矫健,雕刻精细,构图饱满,是秦代画像砖的精品。
秦砖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也使砖雕的创作有了更好的材质依附,在客观上推动了砖雕的发展。
  瓦当——砖雕永恒的伴生物
瓦当,是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建筑材料之一,作为古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件,具有固定瓦件和美化建筑的作用。同时也是砖雕屋顶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当,或写作“瓦挡” 、“瓦珰” ,或称“勾头”。最早见于西周晚期。陕西扶风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遗址,曾发现很多不同形式的板瓦和筒瓦,并有纹饰与铜器的重环纹相像的半瓦当。瓦当,因其位于榱(即椽子)之上而得名,班固在《西都赋》中曾描绘“裁金碧以饰珰”。同时,“当”字本为“挡”之初文,即含有遮挡、阻挡、抵挡之意。在瓦当铭文中,有“都司空瓦” ——自称为瓦;有“兰池宫当” ——自称为当;还有“长陵东瓽” ——自称为瓽等等。从实用角度看,瓦当的作用在于蔽护檐头,挡住上瓦下滑,并可遮盖两垄瓦间缝隙。而其丰富的纹饰,又为建筑本身增添了无穷韵味和神秘色彩。
 
(1)    战国瓦当
 
瓦当在各代传承中,式样,花纹,风格不断变化,各不相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川、甘肃、青海等地都有瓦当出土。                   
战国时期,瓦,瓦当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的描写。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瓦当纹饰多为动、植物之类,有的筒瓦背上也饰以精美的纹饰。各诸侯国生产的瓦当式样和图案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半圆形瓦当为主。纹样早期是兽面( 饕餮 )纹,以燕国使用为多。周国虽也多用饕餮纹,但已趋于简化,只突出饕餮的双目。后逐渐向云纹、卷云纹发展。齐国以树形纹、文字纹为主。此外,还有与关东六国相似的山形纹、树纹和云纹等。
 
(2)    秦汉瓦当
 
    秦汉瓦当多作圆形,纹样更为丰富。秦早期的动物纹样鹿、鸟、昆虫等单-动物,后来才有组合成多种动物纹饰的瓦当。其边缘开始出现单线弦纹或绳纹组成的圆圈,瓦当被分为内外圆两部分,外圆再用双线分成四个扇面形,内刻绘两个相同的鹿、鸟、昆虫等动物图案。陕西咸阳秦都宫殿遗址出土的瓦当便是很好的佐证。此外,云纹也是秦统一六国前后的瓦当主要纹饰。并有两种介乎于云纹与动物纹之间的变形云纹瓦当。其-是以卷云作蝉的翅膀,桃叶形纹样作蝉身,蝉眼则在蝉身前端两旁以小圆点表示;其二是六方对称的蝴蝶形云纹,以云纹作蝴蝶翅膀,柳叶形纹作蝴蝶身,身前两端的小圆点便是眼睛。还有些是模仿铜器、玉器的手法。植物纹瓦当则以八瓣莲花纹最为典型。
秦汉瓦当还有相当-部分是文字纹饰。其少则-字,多则十余字不等。有单纯文字和文字与图案相结合两种类型。有篆书建筑题名,如“羽阳千秋” (秦羽阳宫所用) 、“长陵西神” (西汉长陵宫所用) 、“宗正宫当” (宗正寺所用) 等,及“延年益寿” 、“万寿无疆” 、“长乐未央” 、“长生无极” 、“千秋万岁” 、“与天无极” 、“永受嘉福”等吉祥语字纹样,或植物纹、如意纹等。汉晚期瓦当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造形最为完美,文字瓦当也增加了记事志念文字,如“汉并天下” 、“汉廉天下” 、“单于和亲” 、“单于天降”(北方边塞所用) 以及“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 (东汉西海郡所用) 等等。
 
(3)    魏晋南北朝瓦当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圆瓦当以云纹为主。西晋则在云纹外加一圈锯齿纹。文字瓦当少见。从十六国到北朝,瓦当的云纹更趋简化,有“大赵万岁” 、“长山常贵”等文字纹。北魏以“万岁富贵”为多,字体介于楷隶之间。南北朝瓦当的主要花纹有两大类,一是文字,如“传祚无穷” 、“万岁富贵” 、“保子宜孙”等,或在瓦当上做成九格,格内写字,读法与汉代的旋读法不同,基本上是按上下左右或上下左右的顺序;一是莲花纹,这与当时佛教兴盛密切相关。早期莲花瓣突起,呈双瓣;晚期渐低平,多为单瓣。此外,还出现了忍冬纹和兽面纹。
 
(4)唐宋以后瓦当
 
唐代瓦当以莲花纹最为常见,较南北朝更为华丽。到五代和宋初,莲瓣纹已变成了长条状,形似菊花。
宋辽时,龙凤、花草、莲瓣、兽头等为瓦当的常用纹饰,文字瓦当少见。同时,兽面瓦当在以后渐渐取代了莲花纹的瓦当,并传播到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西夏。宋元时期兽面瓦当的兽面上鬣髦甚多,纹理也非常繁复。
明清时期的瓦当比历代更加丰富多样,除广泛运用各时期传承下来的传统纹样外,还多采用蟠龙纹饰。
近现代的瓦当,更是将纹饰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在继承中发挥和创造,常见的纹样既有龙凤、花草、莲瓣、兽头等古朴式样,也有仙人,人面及寿、福、喜等文字纹样。
此外,瓦当下面的滴水瓦件,亦多饰有花草、动物纹饰。
可以说,瓦当,是伴随着古建筑的发展而发展,在建筑材质和建筑载体上,既是砖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砖雕永恒的伴生物。
 
.汉画像砖——砖雕趋于成熟的标志
 
汉代,是中国封建礼仪、制度、风俗形成的极为重要的年代,许多东西从此延续几千  年。虽然画像砖在战国时期就已有生产,但鼎盛于汉代。汉画像砖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砖雕走向成熟的标志。
画像砖是在前朝各种带有纹饰的砖的基础上,随着修陵墓之风而发展起来的。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室内装饰画。其装饰性极强,画面多用雕好的木质模型印制而成,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有的还加施色彩。有方形和长方形等几种规格。多数为一砖一幅画面,亦有上下分两个画面的。其内容丰富,构图饱满,造型简练,富于变化,多表现封建贵族宴乐、车马出行等生活,以及割禾,制盐、采莲等劳动生产和市井风俗等等。特别是汉代推崇儒家思想,并作为立国之本。“在家为孝子,许国是忠臣”为当时人格塑造的时尚模式。而“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则是其广大民众所倡导的民风。因而,以忠孝节义为题材的画相砖亦是不胜枚举。目前遗存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和四川等地。一因地域不同,有表现出或质朴厚重,或雄健生动,或灵动洒脱,或巧迁飘逸等不同的风格。
西汉时期,盛行发断于战国晚期的空心砖墓。而东汉时则盛行更为精致的小砖墓,尤以四川、河南一带最为典型。装饰墓室之风在客观上进一步刺激了画像砖的丰富和发展,使其不但雕工更胜前朝,构图疏密有致,形象优美生动,风格质朴古拙,而且题材内容更具现实性,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自然风光、建筑环境、劳动生活等等内容无所不包。如以伏羲、女娲、西王母等带有“楚风”神话内容的浪漫故事也是画像砖的重要题材。怪人、怪兽及人兽争斗的各种形象则以矫健的体态和丰满的构图,更体现一种强烈的动感和阔大雄奇的气韵。
特别是在四川出土的画像砖还采取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把不同视点所看到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里。为以后砖雕的浮雕、透雕等立体刻划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名为《骑吹》(或《鼓吹》)的画像砖,描绘的是车马出行时在马上进行演奏的乐队形象,生动传神。在今天看来,这是其烘托气氛、壮大阵式作用的仪仗队。其两排六人,并辔而行。前排左边之人,为领队,手持“旄头”。另外五人则手持各种乐器进行演奏。尤其是马的刻划,简练有力,就像是踏着舒曼悠远的乐拍行进一样。另名为《弋射》的画像砖,描绘的是猎人正张工搭箭的行猎场面。奇怪的是猎人张工搭箭要射杀的是那些距离他很远的飞翔于高空的禽鸟,而对近在咫尺、自由游弋的水禽却不愿加害。这其中突出地反映了汉代人所尊崇的儒家思想以及他们的行为准则,那就是对毫无思想准备的人或兽,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去伤害对方,是不道德的,更是君子所不为的。
 
.魏晋南北朝砖塔——砖雕应用上的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仍流行用画像砖装饰陵墓,而且砖雕的应用也从此有所扩展。特别是砖塔随佛教建筑的兴起而十分盛行,使砖雕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和载体。
塔,在梵语里教“窣堵波”,俗称“宝塔”,又有“浮屠”、“浮图”之名。为佛教建筑形式之一,初为存放舍利,后亦用以供奉佛像、佛经等。形制有方、圆、八角等多种,楼层均为单数。多数为砖塔、石塔,但亦有少数木塔、琉璃塔。砖塔上的砖雕多集中于塔基、塔身和塔刹。塔基作为砖塔的主要承重构件,一般是砖雕最集中的地方。选用的题材主要有动植物花纹、佛造像及情节生动的佛教故事。塔身是砖塔结构的主题,从内部空间结构上又可分为实心塔和空心塔两种,砖雕的使用颇多,基本集中在每层塔檐下的仿木斗拱构件上。塔刹是塔的顶端部位,包括刹座、刹身、刹顶、刹杆四部分。刹座是塔刹的基础,多砌成仰莲、忍冬花叶形;刹身是套挂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是塔的一个显要标志;刹顶是全塔的顶尖,一般由仰月、宝珠组成,也有的雕刻称火焰、宝珠形式;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将塔刹的各个部分逐一串起。
此外,南朝还在画像砖上涂饰色彩,题材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麒麟、龙、凤、龟四灵及羽人等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以及竹林七贤、伎乐、武士等现实生活的纹样。史载河南安阳北齐邺都的高阙就有使用镌刻花饰和文字纹样的砖雕。
 
.唐——砖雕走向繁昌
 
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发展,特别是唐以后,文化艺术的空前高涨,加之砖的产量和使用不断增长,对砖雕这一文化领域形成刺激,使这一时期的砖雕技艺更加精细,造型丰满,构图圆润,风格清新,立体感更强。
唐代,盛行花砖铺地。花砖,即表面有花纹的砖。纹样以宝相花、莲花、葡萄、忍冬为主。这些砖制作出来的花形比较饱满,易于连续铺装。工艺上采取模压印花后在进行雕刻。唐代曾在唐内阁的北厅前阶设花砖道,供学士官员朝侯之用。唐李肇的《国史补》(下)中就有“御史故事,大朝会则监察押班,……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五花砖”的记载。唐白居易在他的《长庆集》中,也留下了“衙排宣政仗,门启紫宸关。彩笔停书命,花砖趁立班”的著名诗句。可见,花砖在当时的使用已十分盛行,且在官方建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留存至今最有价值的唐代花砖,当属大明宫和敦煌的地砖。此外,河南安阳西北清凉山的修定寺塔砖雕,充分显示了唐代建筑的华美风格。这座单层方形的佛塔,采用菱形砖雕饰面,纹饰繁复丰满。每一菱格一个单元,莲花、侍女、童子、胡人、青龙、白虎、天马及儒释道人物共计72种图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近三千七百七十五块砖雕上,嵌砌面积达300平方米,可谓唐代砖雕精品。其四隅亦装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缘副柱,自檐部起个壁面如同覆垂的一福=幅华丽的大幔。
 
.宋——砖雕成为等级的象征
 
宋代,不仅出现全部砖砌的建筑,全雕凿的砖雕也出现了,以浮雕和半圆雕为主,同时还有包括地面斗八、宝瓶、龙凤、花卉、人物、壶门等若干规范做法,使砖雕有了建筑等级的意义。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画像砖,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日常生活的场景,形态更为写实。宋代砖雕的纹饰还多为中心对称的卷草纹,且流行在素砖或砖雕台基上涂色。
此外,金时的砖雕也达到一定水平。如山西侯马董氏墓和稷山金墓的墓室砖雕,多采用高浮雕,题材以墓主、侍仆、武士、花卉、禽兽以及孝悌故事为表现内容,造型粗犷洗练,图像饱满,展现了金代砖雕的最高水平。
 
.明清——砖雕融入民间,跃于巅峰
明清时期,是中国砖雕艺术的高峰。明代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市井商业文化繁荣,科技领域的诸多突破,加上明代古建筑特色明显,内容丰富,促进了砖雕艺术的发展。从先秦至汉代以来形成的祭祀礼仪功能——刀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兴盛后砖雕在庙宇中的功能——再到明代则完全融入民间,被广大民间匠人和艺人接受、创造、发展到极致。纹样主要有人物神袛、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器物、锦文、字符等等。题材多为祈福纳吉、伦理教化和驱邪禳灾等内容。
明代初期,砖雕还仍然是等级的标志,只在王府、庙宇等高级别大式建筑装饰中盛行。直到石雕和琉璃在明中期出现并很快成为高等级建筑的新宠后,砖雕才开始流入广大民间,在小式建筑中盛行开来。民间艺人也很快把这一艺术形式与民间百姓丰富的民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大量的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工艺精湛的砖雕作品,使砖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清代砖雕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成就,艺术上更加繁琐,形式上更加世俗,范围更加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的繁荣,使商人率先把砖雕艺术最大限度地引领入自家宅院建筑中。从现存的徽商、晋商等家宅中可以领略一斑。
另外,清中叶时,由于受“巴洛客”、“洛可可”等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所谓“乾隆风格”的模拟洋房盛行,其砖雕的使用更为繁复、华丽,工艺也越发精到。特别到晚清时,砖雕艺术达到巅峰,无论是雕刻艺术,还是内容题材,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民居中,均以装饰砖雕为荣。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楼、窗框、影壁、屋墙、屋脊、地砖等处以砖雕的房山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这些图案的构成多取“谐音”字,或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的组合来说明吉祥寓意。这些砖雕的运用,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增加了民居建筑的意韵,也抬高了主人的身价,是一种财势、地位的象征和炫耀。同时,也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
 
.近现代——砖雕呈现低迷态势
民国初期,砖雕的形态基本上沿袭、传承了明清的风格。在传统民居上,仍然十分盛行装饰砖雕,且延续相互攀比之风。各地区在砖雕的创造和使用上叶基本形成了与本地区建筑样式相适应的固定装饰风格和模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居住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入侵的灾难和内战造成的创伤,以及后来各种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也使传统的建筑业,包括砖雕的传承、应用走向低迷。特别是公寓式等新型建筑出现后,砖雕的使用大为缩减,一些砖雕艺人不得不纷纷改行,另谋出路,致使砖雕的制作技艺逐渐萎缩,并濒临失传。
 
 
载体类型
 
砖雕是依附于建筑而生存的,而建筑又是因为有了砖雕的画龙点睛才呈现出她的千姿百态。因此,就两者的关系来说,建筑是大工艺,砖雕工艺是小建筑。建筑,不仅是人类挡风避雨的场所,还是他们生存生活的空间。砖雕工艺既是满足人地生存生活需要,还表现出需要和审美的无限丰富性。
传统砖雕紧密结合了建筑构架原则和各种构件的造型,巧妙布局,精心雕琢,赋予了建筑材料以灵动的生命。其主要分布在门楼、影壁、墙壁、屋脊、牌坊等几大类建筑部位。
 
1.门楼
古人云“宅以门户为冠带”,一语道出了大门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因此说,门楼是建
筑的脸面,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导引性建筑。往往标志着整个宅院或古建筑群地格局和等级。门楼的种类大致有城门、宫门、殿宇门、府邸门、山门、牌坊、垂花门等,以不同的造型和功能诠释着中国传统的门文化。特别是对民居而言,门楼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门面,故被认为是财势的象征。
从建筑风格区分,门楼有四脚落地式、牌楼式、脊架式、过道式和中西合璧式等等。
四脚落地式门楼进深较小,基本是院墙处于同一平面上,尖山式硬山屋顶,顶部覆以瓦片(初期用茅草)。屋面正脊两端向上翘起,垂脊设有高于瓦面的披水,镶嵌有雕刻精美的瓦头、滴水。讲究的四脚落地式门楼还在盘头、墀头等处装饰纹样繁复精致的砖雕。
牌楼式门楼和四脚落地式门楼在结构上有些相似,其通常紧靠在两排厦房的正中位置,顶部设有影山式屋顶,覆以青瓦。正脊为花瓦脊,两端翘起,有的饰有脊兽,屋檐下一般不设戗檐、盘口,常以多层的冰盘檐为装饰,有的在关键部位雕刻精美的卷草纹、仿木斗拱、挂落等。因此,其较四脚落地式门楼,显得更加挺拔秀丽,给人以威严隽永之感。
脊架式门楼,其前厅探出较大,用以遮住整个大门,上檐的山墙起主要承重作用,前后檐角均有粗木和石条连接,山墙出或封闭或裸露,屋顶以瓦(早期为草)覆盖,虽然是较为简单的一种门楼,但外观造型上比较轻巧。
过道式门楼,又有“屋宇式”门楼之称,是一种临街或与南房、倒座房连接的一种门楼。门楼墙凸出院墙墙面,上身为砖砌,下碱为整块的角石,在墀头等部位装饰精美的砖雕。其进深较大,大门与影壁之间的空间长而宽阔,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中西合璧式门楼,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西方文化也被运用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建造上。如昔日天津老城户部街地一个拱券式车马门楼、颇具欧洲建筑特色。但门券上却采用大量的中国传统的砖雕装饰,堪称中西合璧的杰作。山西祁县长峪川茶庄亦是如此。
对于门楼的式样,各地根据其造型又有不同的各种称谓。比如过道式门楼,在天津民居被俗称为“虎座门楼”,与八字门楼共居天津门楼的主要两种形式,其中以虎座门楼居多。天津民间普遍认为最讲究的门楼就是装饰砖雕。旧时的富商大贾都以在宅院装饰砖雕为荣,以装饰构造复杂的砖雕炫耀显贵。就门楼来说,从清水墙、瓦顶、脊头、墀头、墙垛、角柱石、抱鼓石、台阶等处从上至下都装饰吉祥纹样的砖雕和石雕。其中光墀头这一部位中就饰有六七种不同的纹样,包括前檐砖、扁盒、门额、挑檐、墀头腿、花牙、荷叶墩等。门楼两侧设圆形或方形的石墩,俗称“门墩儿”或“门枕石”,若是圆形的也称作“抱鼓石”,上面均有吉祥图案的高浮雕。门墩儿地设立,使整个门楼如同一只猛虎立坐,所谓的虎门座也是由此形象而得名。
(1)门罩
门罩,又称“门头”,是门上部雨篷式结构。按照建筑风格的不同,又可分为门楣式门罩、悬柱式门罩等不同类型。旧时,权贵之家的门楣装饰极为考究,形态高大,故有以门楣寓门第之说。
中国古代建筑院墙的大门,最初的形式非常简单,只是两侧用两根木柱,上面用一条横木组成门框,门框内安门扇,门框上有简单的两面坡屋顶,以遮日挡雨。这个门上的小屋顶,被称为“门头”。后来门头遮挡太阳的雨水的功能日益减退,门头的屋顶挑出的越来越小,屋檐小的装饰则越来越复杂,成为罩在大门的一种特殊的装饰。后来被称作“门罩”。
在以安徽为代表的南北地区,常见以门罩来装饰门面。它是在大门外框上方,用青砖垒砌成装饰,在顶部以砖瓦砌出仿木结构的出檐,同时镶嵌简单的砖雕。就装饰手法来说,也有繁复和简单之分。繁复者要在门框两边上方,各垂下雕饰精美的垂莲柱,两柱间设有额枋、元宝、方框等,且砖雕极为精美。简单者则在顶端以砖瓦垒砌出简单的出檐,以避风雨。
(2)门楼地几种典型建筑构件及砖雕装饰
     门楼,既然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满意境的文化载体,故无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的门楼,都会对其极力装点,突出个性,尽显华美与尊重。门楼上的砖雕,主要体现在对斗拱、额枋(通景)、方框、元宝、挂落、垂花等建筑构件的装饰上。
斗拱,有木质和砖石仿木等,本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重构件,处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与梁架的结合点。一组斗拱要由方斗、曲拱、斜昂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构件组成。砖石仿木的斗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那时的形制还是比较简单。砖雕斗拱,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承重的作用,其很大程度是为了增加门楼华丽和壮观的气势。
额枋,也称“通景”,处于斗拱之下,是门楼上比较显眼的部位,称之为通景。它是砖雕的整体形象布局,如同一幅绵延不断的风景,因而得名。其长约五至七尺,由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接组成。大多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方法综合运用,使砖雕的层次最多达六七层。由于其相对来说既有长度,又有宽度,所以,在纹样的题材选用上,多充满故事情节的人物造型,构图丰满,形象生动,不厌繁复。
方框,位于额枋之下,在门楼中成组排列装饰,有二个、四个或八个不等的方框组成。其纹样的主题相对独立,互不联系。
元宝,也是位于额枋之下,因形如元宝而得名。根据情况选择由二个、四个或八个不等组成一套元宝装饰。但每一个元宝的图案都是独立的。
挂落,是位于柱与枋交界处的建筑构件,由边框、棂条和花牙子等组成。其垂挂的边缘有方的、圆的,以及八角等形状。仿木挂落的砖挂落,纹样多为各种花卉或如意纹,尺寸大小依据实际情况而定。挂落棂心主要有套方,万川等多种样式。花牙子则多镂空的花鸟雕刻,分置在挂落底边两角。
垂花,是指垂花门上的对称装饰,因状如向下垂挂的花而得名。垂花门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建构,其雕刻精致,每个部位都有所不同。垂花,是用于垂莲柱上的装饰,有莲瓣、石榴头、串珠、绣球或花篮等多种造型,因其均为倒垂形式,观之宛若一对含苞欲放的花蕾。
匾额,是门楼上镌刻的文字招牌。通常是在字的四周刻有花卉、寿字、卐字等纹饰。
雀替,是古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从柱头部分挑出承托其上之枋,借以减小枋的净跨度,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
2.影壁
影壁,在南方地区又称“照壁”、“照墙”。古又有“萧蔷”之称,而萧蔷在那时还称“屏”。 《论语.季氏》记载:“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蔷之内。”古代“萧”与“肃”通用,晏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肃静焉,是以谓之萧墙。”影壁在环境气氛上起到了庄重、森严、神秘和至高无上的效果。
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观瞻效用,又具有调节空间的功能,可以说是中华建筑文化独树一帜的创造。它首先是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作用的建筑模式。中国民众历来相信万物有灵,在实际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民俗。影壁,之所以说它实用,不仅是从居住民俗的私密性要求上,可以将庭院与外界相对分割开来,使外界对院内不能一目了然;而且,还因为人们在日常的居住民俗生活中,将其作为辟邪驱魔、阻挡不祥、防止冲风的重要屏蔽,满足了人们信仰心理的需要,增加了生活居住的安全感。同时,人们在建构和发挥它的实用作用的过程中,又赋予了它更加灿烂而美好的外部装饰形象,成为凸显和张扬个性的主要载体。
关于影壁的由来,还伴随着一个传说故事。据《五台山风物传说》记载:当年五台山还没有建造广宗寺、菩萨顶牌楼直对着显通寺的斋房和伙房。一天清早,伙房煮满一大锅粥,却不知被谁偷吃了。为了弄清真相,于是就安排了人藏起来,捉拿偷食者。这天,粥煮好了,随着一阵风声,门外进来两只狮子,它们直奔粥锅。这时,埋伏的人挥铲冲过去,铲掉了一只狮子的舌头,二狮夺门而去。人们顺着血迹寻了去,原来是菩萨顶牌楼前那对石狮子,它们面露恐惧之色,其中一只没有了舌头。后来人们边在菩萨顶108级石阶下建起了一座大影壁。影壁隔断了石狮面对显通寺的实现,两个石狮看不到僧人们做饭和吃斋,也就再也没来偷吃。可见,影壁的空间屏蔽作用在民间还被艺术的诠释。
(1)门外影壁
门外影壁,通常是坐落于宅院大门的对面,有的是作为独立的单体建筑专门建造的;有的则是借用对面宅院的墙壁,依势而建;还有是坐落在大门两侧,依院墙对称而立。门外影壁从建筑规模上使整个宅院的外部空间加大,同时也使人的视觉上,有一种规整、庄重之感,提升了建筑的整体气势。门外影壁又包括三滴水式、雁翅式、一字式和反八字式四种类型。
三滴水式影壁,形似牌坊,由三段壁面组成,中间段是影壁的主体,高而宽;左右两端则相对矮且窄。顶部多为庑殿式。
雁翅式影壁,平面呈“︹”形。
一字式影壁,平面呈“一”字形。
反八字式影壁,也叫“撇山影壁”,是在门楼两侧建造的影壁。其在整体建筑中的装饰和陪衬作用要远远超过影壁本身的实用功能。因其有的要凸出门楼二米左右,使得大门有一种幽深之感,门前的进出空间也相应加大。
(2)门内影壁
 门内影壁,是建造于宅院内的影壁,置于院内直冲大门处,由于大多数单独的四合套式宅院都是在房屋的东南角处开大门,故进入大门后直冲的就是东厢房的房山。民间认为进门见房山不利于居住,故建影壁或将房山装饰成影壁墙。影壁隔绝了院内外,保持了传统民居封闭性的特点。门内影壁从建构形式上又有一字影壁和座山影壁两种类型。
一字影壁和座山影壁的区别是,前者是在大门的直冲门口处或大门的内侧建造的有独立墙体的影壁;后者则是紧贴并借助厢房的房山建造的影壁,且只有影壁的基座、屋顶人瓦面和中脊凸出墙面。
无论是门外影壁,还是门内影壁,都是由壁顶、壁心和壁座三部分组成。
影壁壁顶,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在建造和装饰上极尽讲究,或四角高翘,或浑厚方正,呈现出轻巧灵动和沉稳内敛的不同风格。在形式上,影壁壁顶包括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多种式样。壁顶饰有筒瓦,中央有屋脊,正脊两端饰有脊兽,垂脊前端也有小兽,四角有起翘。壁顶的檐下多雕刻有模仿木结构的装饰,但梁枋,斗拱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没有结构上的实际意义。
壁心,是整个影壁的中心,也是砖雕最为聚集的地方。从砖雕的分布上,则多在壁心的中间(俗称“盒子”)和四角(俗称“岔角”)进行装饰。从装饰手法上,又有硬心和软心之分。硬心装饰有多种表现手法,常用的是在壁心的四周用普通砖砌方法砌出直观上的框子形,然后再将中心部位用方砖拼砌成斜格,使中间和四周墙体形成明显的区别。天津地区的这类影壁较多,且民间多在壁心中间挂有书“福”、“鸿禧”、“戬穀”等红地黑字(或金子)的木雕牌匾。另一种硬心装饰是在壁心正中的砖体上雕刻的花纹,然后再在上下左右四角雕刻岔角花。软心装饰是将壁心表层涂饰白灰(庙宇则多涂砖红色),然后再在中央和四角进行装饰。这样,在视觉上就与壁顶和壁座产生强烈的色彩反差,突出了壁心的装饰效果。
壁座,其造型多为须弥座式。因在整个影壁中具有承重的作用,故多用砖或石料砌成,讲究的要分做三层束腰,并雕刻繁杂的祥禽瑞兽和花饰。
此外,还有一种仿影壁样式的插屏式影壁,其只在墙面上做成影壁轮廓造型,然后再施以局部砖雕。在内涵和外观上,仍起影壁墙的作用。
影壁是三合院、四合院和大四合套院落中最为讲究的建筑。其砖雕装饰十分精美。在一座影壁上可以装饰十多种不同纹样的刻砖作品,其中包括清水墙、瓦顶、托头、檐头、壁额、壁柱、壁心、壁身及须弥座等部位。
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非常典型的建筑物,因此,民间在建造中皆追求一种尽善尽美。在建筑材料上,除了有砖瓦影壁外,还有砖石组合影壁石筑影壁,以及琉璃影壁(即在砖砌的墙体外面再包砌琉璃构件,壁座为石砌)等等。
3.墙壁
中国传统古建筑讲究四梁八柱,因此墙壁一般都不承重,常言道“房倒屋不塌”说的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梁柱作用和建筑特色,同时也说明墙壁在其中只是一种起维护作用的结构,成为人们分隔和利用空间的凭借。由于墙壁在整个建筑中的位置各有不同,所以墙壁又因此分为山墙、檐墙、槛墙、廊墙、廊心墙、扇面墙、院墙(围墙)、卡子墙等等。为了视觉和居住民俗心理上的需要,民间多在不同位置的墙体上装饰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砖雕。特别是在山墙墀头、女儿墙、院墙墙帽及院内墙体的漏窗上,砖雕不厌繁复,内容丰富多彩,为整个庭院增添了别样的意趣和魅力。
(墀头)
墀头,是指硬山山墙檐柱以外的部分,俗称“腿子”,它是砖雕装饰的重点。其结构主要包括下碱、上身、盘头三个部分。但庑殿、歇山、悬山屋顶的墀头则多没有盘头。
下碱和上身是盘头的承托部位。下碱一般采用干摆、丝缝等同一建筑中最好的砌筑方法。上身比下碱要稍微收进一些,砖料的摆砌方法与下碱保持一致。上身紧挨盘头的地方,多用方砖凿成花活,俗称“垫花”。其浮雕部分略高出墙面。
盘头,也称“梢子”,是整个墀头中砖雕装饰最集中、最繁复、最抢眼的地方。并有五层盘头和六层盘头之分。六层盘头又可以分为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和戗檐等。五层盘头只比六层盘头缺少炉口这一层。盘头的各层构件自下而上出檐的尺寸逐层加大。
戗檐砖置于盘头上层,是一块垂直或立置状,或微作向下“扑身”向前倾斜的方砖,其雕刻丰满精美,内容完整,与墀头共同组成了山墙的砖雕装饰。
(2)博风头
波风头,是指山墙上部博风板与墀头交界的砖雕装饰。北方民居建筑中使用较多。通常选用“凤戏牡丹”、“龙凤呈祥”等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简单者也要以线描刻划出动植物的轮廓造型。
(3)挑檐
挑檐,是指在墀头地上部,有一块长条 石,里端地的上皮紧贴山尖,外端伸出檐外,俗称“挑檐石”。在其以上,层层砌砖,直到与出檐相齐。民间特别是北方地区常采用花卉图案的砖雕进行装饰。
(4)山尖
山尖,是指山墙的上身以上,直到屋脊的三角部分。常在此装饰悬鱼惹草。悬鱼惹草在古代建筑中,原本是两种木质建筑构件的名称,后逐渐演化成山尖砖雕装饰的代名词,并又有“山花”之俗称。
悬鱼,是指房屋两端山面的装饰件,早先用木板雕成,安于博风板的正中。因初期雕作鱼形,从山面顶端悬垂,故称悬鱼。后有多种变形,已完全脱离鱼的形象,但仍称悬鱼。悬鱼一词语出《后汉书·公羊续传》︰“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说的是东汉时期,曾任汉灵帝时的南阳太守羊续廉洁自律的故事。那时,权贵豪强之家大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此十分愤恨。他经常穿破衣,吃粗食,驾瘦马,乘破车,以表示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志向。府丞曾献给他一条活鱼,羊续收下后却把鱼挂在院子里,府丞后来又来献活鱼,羊续就把上次挂在院子里的鱼拿出来给府丞看,以打消他继续献鱼的念头。后来,在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时,汉灵帝(刘宏)想任羊续做太尉。当时被任命做三公时,都要送给东园(官署名)一千万礼钱,皇帝还命令被称为“左驺”的使者前去催要,左驺所到之处,要以礼相迎,厚加贿赂。而羊续却让使者坐在单层席子上,举起乱麻衬里的袍子给使者看,并对他说:“我能捐赠的,只有这个东西了。”使者回去向灵帝报告了,灵帝很不高兴,因此羊续没有登上三公的高位。灵帝后又下诏,征召羊续任太常之官。羊续还没有到任就病逝了,时年48岁。民间百姓十分敬仰和钦佩羊续为官和做人的品德,将这种精神境界融化在建筑的装饰上。由此,山面装饰悬鱼,除美化装饰作用外,还表达了主人自示清廉之意。宋代时,悬鱼还被称为“垂鱼”。
惹草,是安于两山博风板边沿的装饰件,原为木质,外形如三角形,上面刻有云纹或草花等纹样。
砖雕在民间广泛使用后,人们自然也将砖质的悬鱼惹草使用在山尖的装饰上,并且将两者合一。一方面是延续了传统的装饰意义,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悬鱼惹草均为水生植物,用作山尖装饰,符合中国传统的以水克火的风水观念。同时,将呈细长垂状或整体满图状等不同造型的砖雕山尖装饰,用本来属于同义的“悬鱼惹草”和“山花”分别予以区别和命名。
(5)女儿墙
女儿墙,是墙上的一种整体装饰,又称“女墙”、“压檐墙”。原指城墙上面的矮墙。后凡在房上、台上、墙上之墙或房屋外墙高出屋面部分的矮墙,也都称作“女儿墙”,是墙上的一种整体装饰,其高度约一米左右。《释名.释官室》中记载:“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女垣,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也屡见描写。如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上·白帝城》诗曰:“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李贺在《石城晓》中亦有:“月落大堤上,女垣栖鸟起。“
女儿墙是最有特色的墙壁,其装饰方法丰富多变,砌筑形式奇巧多样,有用瓦件装砌成花瓦式样,更有用砖雕装饰的。砖雕多选用带有故事情节或意境的连续性题材。
(6)漏窗墙
漏窗墙,俗称“漏窗”、“漏砖墙”、“花砖洞”、“花窗”等,天津民间则多称“盲窗”、“哑窗”等,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构件,也是装饰民居、园林院墙和廊墙不可缺少的形式。有的是用砖瓦磨制镶嵌在墙面上,构成玲珑剔透的花纹图案;有的使用博古或动植物纹样的砖雕建筑的观赏功能。但因中国传统民居讲求私密性,故在民居建筑中多用于宅院内,而对外的围墙基本不采用漏窗墙。
漏窗,有透空和不透空两种。透空的漏窗是指其外观是不封闭的空窗,窗洞中装饰各种镂空花纹。不透空的漏窗则是在墙的一面做成漏窗的样子,但它是不通透的,墙的背面依然是普通的墙壁或房屋。这种形式的漏窗在天津民间传统民居四合院中较为常见。
漏窗,外框形状活泼,其样式约千余种。常用的有方、圆、扇面、菱形、花形、叶形、六角、八角、书卷、宝瓶、石榴、葫芦等多种造型。框内为满格的窗心图案,既有简单的几何形和仿木雕窗棂的传统图案,更有雕刻繁杂、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如连钱、叠锭、鱼鳞、宫式、夔式、竹节、葵花、海棠等等。
漏窗按窗心图案线条形式的不同,又有应景和软景之别。硬景是指窗心图案线条都是直线,线条棱角分明,顺直挺拔,将整个窗心分解成若干几何图形;软景则是指窗心图案线条多为迂回的曲线,所呈现的图案没有明显的转角。
(7)什锦窗
什锦窗,与漏窗一样,只不过它是在墙面上连续布置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窗洞,也是园林建筑喜欢采用的装饰
(8)墙帽
手法。墙帽,顾名思义,是指在墙的顶部施加的装饰,犹如给墙戴上帽子一样,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建筑构件。其造型方法多种多样,有“花砖顶”、“馒头顶”、“宝盒顶”、“瓦顶”、“楣子顶”、“蓑衣顶”、“花瓦顶”等等,还有的形如官帽。这些墙帽多以直接砌砖瓦或抹灰的方法建造,为院墙增添了富有变化的节奏和韵律。
(9)廊心墙
廊心墙,是山墙里皮檐柱与金柱之间的部分,也是在房屋前出廊的廊内左右,两个内侧进行的砖雕装饰。因砌筑的部位不同,又有下碱和廊心之分。
(10)槛墙
槛墙,是前檐木装修风槛下面的墙体。即位于屋门两侧窗台下的矮墙。通常是仿照影壁的方法,砖雕装饰多集中在墙体中心,或以方砖斜砌成条状纹样进行装饰。
(11)花砖墙
花砖墙,是在宅院或园林内建造的,多用于区分不同功用的空间,多少带有栏杆的性质。但也有做房屋正面墙面的装饰。它或是整堵墙上做成影壁壁心式砖雕装饰;或在墙的镂空部位用砖瓦砌成各种花样;或将整堵墙做成透空花样;或先把花式砖烧好,在拼砌图案。
(12)透风
透风,是在山墙的顶部和墙根分别雕砌的通气孔。一方面为了防潮,另一方面便于室内空气的流通。虽然它在整个山墙上只是占有很小的面积,但砖雕的装饰是十分精细的
(13)后檐墙
后檐墙,是指屋后墙。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中,比较讲究对后檐墙的装饰。一般倒座的房屋,其后檐墙是面对外面的胡同或街道。而若是纵向的大四合套院,其第一道院的北房通常是穿堂式的,它的后檐墙又是第二道院的南房的前檐墙。因此,后檐墙的装饰也是相当重要的。普遍的做法是用砖雕做封护檐,即封住檐下露出的梁头枋等木构件。并沿后檐墙砖面最上部位,做一层或多层砖雕装饰。包括冰盘檐、抽屉檐、菱角檐、圆滚珠檐等等。
 
4.楼栏
 
楼栏,即楼房的栏杆。这是砖雕的内容和纹样最集中的地方,在一组楼栏中,几乎可以看到不同题材砖雕的任何组合,吉祥寓意一个连着一个。
 
5.屋脊
 
屋脊,包括正脊、垂脊、戗脊、角脊等多种形式。屋脊,也是砖雕装饰比较集中的地方,一般是选用吉祥花卉、博古等传统纹样做成满脊通饰,然后在安置不同寓意的脊兽。
脊兽,是装饰在屋脊上的砖雕。根据所处的位置又有正吻、垂脊吻、蹲脊兽、合角吻、角戗兽、套兽等多种形式。《宋史·舆服志六》记载:“凡公宇,栋施瓦兽。”脊兽的设置,除了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增添了建筑物的壮观和神秘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民间的信仰民俗。人们在幻想的世界中,赋予了这些脊兽以不同的职责,但这些脊兽除了自身独到的本领外,都具备一个相同的能力,即指挥和运用水。水能灭火,又有财的征兆,由此,脊兽的装饰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民众期望得到护佑而创造的祈福迎祥、驱邪避灾的象征手段。
(1)宝顶
宝顶,是房屋正脊上的砖雕装饰,其造型突出,粗犷中不失精致,根据不同的建筑,装饰不同题材和内容的纹样。通常有以祥禽瑞兽为造型的,如老虎、大象、狮子等动物驮如意、宝瓶、宝塔等;有福、禄、寿、喜、财等文字造型的,以及以吉祥花卉为纹样的,各具风采
(2)脊吻
脊吻,也称“鸱吻“,是房屋正脊两端的砖雕装饰。鸱吻,又有“鸱尾”、“蚩尾”、“祠尾”、“鱼尾”之称。古人认为蚩尾属水之精,能避火患。民间亦传说鸱是一种能厌火的瑞兽。脊吻,是因其初始形制似鸱尾而得名。吴处厚《青厢杂记》说:“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并记述了汉武帝做柏梁殿,越巫上厌胜法,建造章宫,屋脊饰鸱鱼之像,以厌火灾的史实。宋《营造法式》亦记载:“尾似鸱,激浪即降雨。”宋彭乘在《墨客挥犀》中也介绍说,汉代时,宫殿多有火灾,据术者称,在屋脊上装饰鱼尾星之像,可禳厌火灾。可见,民间采用脊吻装饰的原始初衷实乃为了防火。
民间通常认为南北朝以后,才出现龙头形正吻,且在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传说是怕它跑掉。其称谓在各时期也有所不同。唐以前被称作“鸱尾”,形如附有鳍的内弯形的鱼尾状。宋代去鳍,鸱尾呈张口吞脊龙首,同时在形式上,鸱尾与兽头并用。明清时期,鸱尾与兽头仍然并用,但将鸱尾改为吞脊吻,吻尾呈外弯状。
(3)鳌鱼
 
鳌鱼,是民间崇拜的一种神鱼,据说与印度神话中的摩竭鱼有渊源关系。另有说其系鲸鱼演化而成。鳌鱼被认为能喷水厌火,因此具有防火消灾的功能。故也常作为脊饰。
(4)螭首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亦说它是龙之子。在古代碑额、殿柱、殿阶上常见。目前见到的螭首形象均为明清以后,之前仅为文字记载,而无实物佐证。明清故宫的螭首只用于殿前石阶或天坛圆丘之类的坛上。民居极少使用。而今民间则常常将螭首与鸱吻相混淆。
(5)仙人
仙人,是古建筑瓦屋顶上的四角戗檐最前端的装饰构件,形象有多种,多做成神仙形象。元代以前通常是仙人骑鸡的形象,即一道士骑在肥壮的鸡身上,故被称为“仙人骑鸡”、“冥王骑鸡”。
 
(6)瓦将军
 瓦将军,是置于屋顶上的武士坐像,或持弓骑马像,也有作骑马弯刀状,谓之蚩尤,均起护佑作用,民间俗信其可辟鬼驱邪。这种砖雕装饰多在江南一带使用。
 (7)走兽
 走兽,也称“小兽”,宋代称“蹲兽”,是垂脊和戗脊上面在仙人后面排列的装饰物。无论官方建筑,还是民间宅院,都不能缺少这种具有消灾灭祸、逢凶化吉作用的砖雕装饰。但在形制上却表现出风格迥异的不同特色。造型优美、雍容大度、规制统一的脊兽多用于官方建筑。如依次排列的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而形态怪异、变化多端、个性自由的脊兽则是民间宅院的砖雕装饰特色。此外,民间还多用狮子、马等形象的砖雕作为装饰。而且,到后来的民居建筑也多模仿官方建筑的脊兽,在制度上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了。
 走兽包括龙、凤、狮子、天马、海盗、狻猊、狎鱼、獬豸、斗牛、猴等神兽。人们处于居住民俗的信仰心理需要,赋予这些神兽以非凡的职能。
 龙,也称“正吻”,被认为是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其善于四处眺望,可护家。又因其属水,可激浪成雨,故在风水方面起到灭火消灾的保佑作用。
 凤,被视为是圣德和吉瑞的象征。
 狮子,作为兽中之王,体现的是一种威武和庄严。
 天马,常作为神马,显现的是一种独往独来的手眼通天的法力。
 海马,也叫“落龙子”,其与天马有相同的寓意,昭示着威德入海,祥瑞相随。
 狻猊,据传说一是与狮子相类似的猛兽,能以虎豹为食;一是龙的九子之一,具有统领百兽的本领。
 狎鱼,被认为是海中的异兽,其与狻猊同有行云做雨的本领,故肩负着灭火防灾的职责。
獬豸,在《说文》中被解释为:“兽也,似山牛(或作“似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因古有“獬决讼”之说,故其形象也成为历代法官的代称。关于獬豸,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被认为是狮子的同类;一是又有“神羊”之称,一只角,性情忠厚,能辩曲直,被视为公正、勇猛的象征。
斗牛,是一种镇物的神兽,并非牛形,传说是虬龙的化身。其角作曲貌,一如弓键式。形异于龙,蟒之角。
猴,是一种猴面、带翅的形象,通常排列在最后,故也被称作“压尾兽”。
走兽在一般建筑中,每排三至五枚不等,最重要的建筑上可排列九枚之多。
(烟囱)
烟囱,即是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亦是屋脊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多为亭子式的,但也有以祥瑞动物、植物或器物等为造型的。如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的烟囱造型就有狮子状的。而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又有花篮形状的。不同造型的烟囱矗立在屋脊之上,为整个建筑更衬托出一种精致、情趣和华美。
6.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大都作为古建筑群的附属建筑,通常坐落在古建筑群的导入部分。但也有一少部分自成一体,或作为纪念性建筑;或作为用以旌表的建筑物,被成为“绰楔”。因此,牌坊也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物。牌坊有木、砖、石等不同质地。砖牌坊是砖雕装饰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主要有基座、立柱、额枋、字牌和檐顶五部分组成。砖雕装饰多集中在基座和立柱等部位。
 
工艺工序
1.工艺类型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属于造型工艺,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砖雕将中国传统的雕塑工艺灵活运用,并不断创新,形成印模烧塑、平雕、透雕、贴雕与嵌雕等独到的工艺类型。
 (1)印模烧塑
印模烧塑,是早期砖雕使用的方法。它是先将要表现的题材纹样刻画在印模上,然后将印模压印在未干的砖坯上,再入窑烧制。印模为阴文,打印在砖坯上的是阳文;印模为阳文,砖坯上呈阴文。阴文的成品要早于阳文。
 (2)平雕
 平雕,是指雕刻的图案完全在一个平面上,是通过粗细有序、松紧有度的线条给人以形体感。通常用在表现花草等以线形为主的纹样上
 (3)浮雕
 浮雕,即雕刻的图案不在一个平面上,为相对完整的立体的或半立体的形象,有鼓出的线条、体块。根据凹凸情况,又有浅浮雕(或称低浮雕、薄浮雕)和深浮雕(或称高浮雕)之分。一般说来,凹凸在圆雕二分之一以上的,称为高浮雕。不到二分之一的,称为低浮雕。为了突出主题和对物象动态进行刻画,常在浮雕凸起的物象表面以各种线条勾勒细部,使形象更为细致。这种手法适合表现人物及带有故事情节等内容复杂的纹饰。
 (4)透雕
透雕,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雕塑形式,是在浮雕的基础上更突出立体的形象。虽然手法与浮雕大致相同,但较浮雕更细致,工艺难度也更大。浮雕的形象只能看见一部分,透雕的形象则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能看见。这种手法可以把纹样雕成多层,局部用镂空的手法使欣赏效果更佳。透雕较其他方法更具通透性和空间感
 (5)圆雕
 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有实在的体积,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
 (6)贴雕与嵌雕
 贴雕与嵌雕,是采用粘结或榫接工艺,用已雕好的砖面上再加一块或几块砖雕。不仅使画面的空间加大,层次深远,而且使圆雕、浮雕、镶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高低起伏,构图丰满,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效果。这种技法源于清代天津艺人马顺清。
 
 2工序流程
 砖雕的创作在技术上要求极高、创作一块砖雕,要经过好几道工序,主要包括画、耕、钉窟窿、凿、齐口、捅道、开相、磨、粘接、榫接、上药、打点、贴金等。
 (1)画
 画,又称为“绘稿”,是用笔先在砖上依照画稿勾勒出所要雕刻的纹样,然后再进行雕刻。但一些常用的简单纹样或是那些技艺高超的艺人则可以脱稿,凭经验和腹稿随画随雕,边雕边画。不过像文字或图案类的雕刻,为求准确,也得用毛笔先勾出图案在雕刻。通常都是先将主要的图案轮廓画出,待雕刻出形象后在进一步画出细部纹样,之后在继续雕刻。
 绘稿必须在清水砖上进行,即砖面上不能留有污渍。因砖本身会有一些小的气孔,在雕刻过程中必须掌握它存在的部位是否影响整个画面,并且可以在不影响布局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绕开它。为保险起见,通常还要用细铁丝探测小气孔的深度,以免影响砖雕质量。
 (2)耕
 耕,是用最小的錾子沿画好的纹样浅细地描一遍,俗称“耕”,以此防止砖上的笔迹在雕刻中被涂抹掉。
 (3)钉窟窿
钉窟窿,是用小錾子将主题形象以外的部分钉去,为下一步工序打下基础。
(4)凿
凿,是将主题形象以外多余部分去除后,凿出主题形象的立体轮廓。
       (5)齐口
齐口,是用錾子沿主题纹样的侧面进行进一步细致的剔雕
(6)捅道
通道,是用錾子将纹饰中的细微处雕刻清楚,包括花草叶子的筋脉、飞禽走兽的羽毛等等。
(7)开相
开相,是指对砖雕作品中的人物面部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这也是一次在创作的过程,因此必须理解画面所描述的内容和内涵,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
   (8)磨
     磨,是用磨头将纹饰内外的粗糙之处磨平磨细。
   (9)粘接、榫接
     粘接,榫接是天津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工艺。它是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砖雕用江米浆制成的黏合粘帖;或是在两块砖上预留榫眼,雕刻后进行连接。从而创造了贴砖雕和嵌砖雕这一新的雕刻手法,使砖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0)上药
     上药,实际上是一种修补。即一件作品刻好后,要重新认真地审视一番,将用刀不慎刻坏的地方修补完整,天津地区的砖雕艺人多用松香或黄蜡贴补。而其他地区则通常是用一种专门配制的药来修补。“药”是由白灰和细砖面儿按七比三的比例,外加少许青灰用水调匀。用药将雕刻过程中造成的残缺之处或砖本身的砂眼找平。
   (11)打点
打点,是用砖面儿调和的水将雕刻完成的砖雕作品揉擦感觉,这是对砖雕成品后的一种清洗。
   (12)贴金
贴金,是在雕刻好的砖面上贴以金箔。这种做法在民间极少使用,多作为皇家墓葬的装饰。河北遵化普陀欲定东陵配殿内壁就是采用山东临清特制的澄江砖雕刻并施以金箔的砖雕作为装饰的。
上述3、4、5三道工序也可统称“打坯”,实际就是大造型,把画面的基本轮廓和深度打造准确,俗称“镳”。
上述6、7两道工序也可通称为“出细”或“修光”,是整个砖雕造型工艺的一种延伸。
 
题材类型
 
砖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通过民间艺人的鬼斧神工,同时综合运用比喻、谐音、借代、通感、联系等艺术手法,把不同时空的具有某种象征寓意的符号和物象有机地组合在方寸之间,将充满着巧妙构思的民族传统营造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审美趣味已经风俗观念淋漓尽致地折射和展现在一幅幅作品中,有的象征吉庆;有的借以禳灾;有的表示昌茂繁荣,大多含蕴丰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朴素向往和积极追求。为我们今天解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体味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原始素材和遐想空间。
砖雕所选用的题材丰富灿烂,种类繁多,,人类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和自然界的一切有形、无形的元素,几乎都可以作为砖雕创作的内容,同时还进一步发展、延伸了这些元素的内涵,涌动着奔腾不息的生命意蕴。其题材主要包括花草植物、祥瑞动物、神仙人物、山水建筑、图案符号、文字诗句等六大类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每一类型几乎都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在突出类型主题特色的前提下,还要根据内容需要,伴有其他起衬托作用的多种类型作为辅助,构成整个充满吉祥寓意的砖雕作品。
以吉祥寓意为题材的纹饰,有许多是与古代的图腾意识相连,可以说是砖雕的灵魂。它是将各种个体的动、植物元素或人物、建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众多约定俗成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充满寓意的吉祥图案。比如有麒麟献瑞、麒麟松子、凤戏牡丹、喜鹊登梅、五福捧寿、鸾凤合鸣、四季长春、连年有余、路路连科、官代流传、榴开百子、富贵白头、岁寒三友、松鹤延年、六合同春、四季平安、狮子绣球、五世同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三阳开泰、马上封侯、万象更新、事事如意、平升三级、鸳鸯合气、封侯挂印、富贵有余、福禄寿喜、福寿绵长、金玉满堂、一路连科、五子夺魁、一品清廉、春燕剪柳、闻鸡起舞、瑞应祥麟、椿萱并茂、刘海吸金蟾、犀牛望月等等。从构思到表现,其手法多样而繁复,无论象征和隐喻,都代表着一定的祈求心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倾向和感情色彩。
 
  分布流派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风、民俗绚烂多姿。体现在建筑砖雕装饰上,更是个性突出,风格迥异。当然,随着文化和商贸的交流、交换,人口的移民、迁徙等因素的影响,砖雕在传承过程中,在保持和体现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也是有相互借鉴、影响和融合的情形。从南北两大地域总体来看,北方体系的砖雕工艺纯熟,造型洗练,风格古朴、豪放;南方体系的砖雕技法更为丰富,造型精致,层次感强,风格或典雅或绚丽,蕴涵阴柔之美。北京、天津、山西、徽州(安徽、苏州、广东、河州等地区的砖雕,不仅使用广泛,而且各具特色。
 
 1 北京砖雕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都城,由于封建宗法制度控制严格,砖雕多只用于民间小式建筑,即传统的民居四合院中,因此带有明显的世俗特征。
北京传统建筑上的砖雕使用的砖坯,通常是一寸厚的澄浆泥烧制的青砖。从事砖雕雕刻的艺人被称为“雕花匠”。其制作的砖雕有大有小,有整块独立内容的,也有由数块组合在一起的。小的砖雕不足五寸见方,大的可以超过两三尺长,一尺多宽,无论大小,装饰的部位以及题材的选择,都要根据主人的身份和喜欢而定。
 从砖雕纹样的表现风格上看,北京砖雕一直是沿袭宋代风格。明代的砖雕注重整体布局,形象刻画强调体块关系,手法较粗犷朴素,显现出一种稚拙。砖雕的雕刻工艺以浅浮雕和浅圆雕为主,极少有透雕或深浮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阴刻。构图简单,强调对称,追求简洁,多花卉和几何纹饰,动物和人物比较少。清代以后,砖雕的制作日趋细腻。深浮雕、透雕等工艺得到广泛使用。大型砖雕多采用“两拼”、“四拼”、“六拼”、“八拼”等拼接的方法,完成整个雕刻过程。而且雕花匠完全凭借自身的刀功技艺,一气呵成。一般雕完后,也不需要再打磨,此工艺之绝,无不令人拍案。此外,北京砖雕在构图上不厌繁复,追求层次感。同时,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多的采用故事性强、充满吉祥寓意的内容。
 
 2天津砖雕
 天津是清代的重要商埠,富商豪门云集,为显示富有,竞相修建豪宅,砖雕风靡一时,市场需要之盛刺激了砖雕行业的发展。天津砖雕刻工精细,圆雕、浮雕、线刻多种技法并用,题材有人物、祥禽瑞兽、花卉等,风格精丽繁复,主要施用于照壁、门楼、墀头、屋脊、山墙等处。清道光年间,砖雕艺人马顺清、马少清父子创造一种“贴砖法”。通过拼接、粘帖,使砖雕的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有助于完成大型作品。
 
 3潍县砖雕
 指山东潍坊一带的砖雕,工艺上较注重层次感,构图饱满,造型夸张洗练,题材以寓意吉祥的动物、花卉为主。潍县砖雕风格粗犷、质朴,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多施用于照壁、门楼、屋檐、窗框、山尖等处。
 
 4山西砖雕
 山西砖雕历史悠久,早在金代便已取得极其辉煌的成就。清中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商业空前繁荣,一些商贾发财致富后,便多在家乡修建规模宏大的宅院,这些晋商大院既有中国北方建筑的质朴厚重气势,又有南国建筑的秀雅之风。不仅在用材上肯花大价钱,而且在砖雕装饰上也极为讲究,不惜工本。其中以晋中地区最为典型。榆次的常家庄园、大关帝庙、县衙旧址等,祁县的乔家大院、梁家大院、曹家大院、常裕川茶庄等,平遥古城,灵石的王家大院、文庙,以及蘘汾丁村落等等地区,砖雕装饰比比皆是,不无精彩,门罩、影壁、窗券、屋檐、斗拱、兽吻、神龛等随处可见,无处不雕。其工艺纯熟、精到,构图饱满、繁复,圆雕、浮雕、线刻、透雕等工艺手法得到综合运用。同时,题材广泛、多样,突出反映了福、禄、寿、喜、财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追求。
 
5陕西砖雕
陕西砖雕历史悠久,上承盛唐砖雕的风格,兼受山西、甘肃等地砖雕风格的影响,工艺纯熟精湛,构图饱满,造型古朴、大气,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多为寓意吉祥的题材,风格精丽而不失大气,具有浓厚的西北地域特色。陕西砖雕主要施用于照壁、檐下、廊下、门楣、窗框、屋脊等部位。
 
6河洲砖雕
河洲砖雕的主要产地是临夏,古称河洲,因称河洲砖雕。甘肃砖雕在宋、金时代已有较大发展,金代砖墓出土的砖雕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工艺主要有“捏活”、“刻活”两种,“捏活”先借助模具用手工捏塑制坯,然后入窑烧砖;“刻活”即先烧砖坯,然后在烧好的坯上加工雕刻。甘肃砖雕工艺成熟,刻工精细,技法丰富,题材有龙、凤、狮、虎、虫、鸟、花卉等,常施用于寺庙和住宅的照壁、门洞、甬道、山墙等处。
 
7徽州砖雕
徽州砖雕,是指发端于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的砖雕。古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生活之源“取给于山”。为了生计需要,徽州地区的男人们大多走出家门,远离故土,到全国各地经商,或以手艺为谋生手段。特别是明清时期,商业十分发达,形成十分典型的徽商文化。富起来的徽州商人首先就是给家里造房屋。尽管其地形崎岖的天然地理因素限制了它的建筑不可能建设的那种气势恢宏的大型庭院,但是,人们还是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放在了砖雕的装饰的展示上。不管是居住的宅邸,还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在门楼、门罩、屋檐、飞檐和柱础等部位,都装饰精美而繁复的砖雕,并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其技法主要有平雕、浮雕、圆雕等。明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有线刻,风格古朴。到清代,砖雕艺术日至臻成熟,多综合使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表现的画面也日趋复杂,立体感很强。图案主要有花鸟、人物、戏曲、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其中以形式多样的戏文故事最为典型。徽州砖雕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情节丰富。此外,受明末清初中国画坛新安画派的影响,从砖雕的整体布局和构图上,都表现出典雅而绚丽的气质。先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的代表作品,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8苏州砖雕
苏州砖雕,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已具有一定水平。明代正德年间,曾在苏州北郊陆墓镇以西设有御窑,烧制方砖。清代称其“金砖”,即意为如金属一般。并因砖料质坚而重,所以又角“坚砖”。
明清时期,尤其在康熙以后,苏州砖雕生产较多,但雕工较粗糙。一直到乾嘉时期,砖雕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雕技复杂精致。嘉庆后期,逐渐衰落。
苏州砖雕,主要用来装饰建筑物的外观或内部。多分布在厅堂前的门楼、门罩、八字墙、照壁、屋脊以及墙的“墀头”与“裙肩”等部位。内容大都取材于戏曲故事、花鸟走兽、吉祥图案和书法等。技法应用透雕、浮雕和线刻等,雕工精致,层次丰富。玲珑剔透,风格清新秀丽,典雅生动,具有十分浓厚的书卷气息。
苏州玄妙观为宋代遗构,其三清殿的须弥座砖雕为宋代作品。拙政园、网师园、全晋会馆以及吴县洞庭东西山的明代民居等,都有精美的砖雕装饰。
 
9广东砖雕
 广东砖雕,主要以番禹沙湾和佛山两地为主要产地。特别是盛行于明清时期的番禹沙湾砖雕,影响至东南亚各国。广东砖雕技法丰富,高浮雕、前浮雕、圆雕等穿插使用,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同时还常与彩绘、陶塑、灰塑等工艺相结合,纹饰繁复绮丽。其多用于祠堂、书院或寺庙的照壁、檐墙、神龛等部位。题材广泛,内容生动,祥禽瑞兽、历史故事、四季花卉等无所不包。广州陈氏书院的砖雕堪称其主要代表。
 
10其他地区的砖雕
浙江地区的砖雕,集中使用于古建筑的牌坊式门楼上及诸如门罩、窗罩、八字墙、影壁等处。内容体现人们“讨彩”和“辟邪”的心理。温州的屋脊较有特色,门楼两侧的八字墙上的砖雕和花墙随处可见。大多数正脊简洁庄重,两脊端做有屋脊曲线十分和谐的卷草纹,微微翘起,朴实有力。也有在脊头上装饰花篮、葵花、鱼、鸡、狗等砖雕。绍兴地区的台门建筑独特,砖雕精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更是以砖雕典雅精致而著称。
上海砖雕是清末民初奉贤县萧塘乡人氏宋亦亭从苏州学得技艺后传入的。宋亦亭原为泥瓦匠,曾在苏州参与陆润痒家翻修状元府,并从此学到砖雕高技,代表作有“竹林七贤”,“三顾茅庐”等。在上海的哈同花园、豫园等处都有他的名作。
宁夏地区的砖雕,也有“捏活”和“刻活”两种。题材有树木、山水、星月、竹石、花鸟鱼虫及当地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砖雕造型生动,构思精巧,立体感强,富有生活气息。再与阿拉伯文的“清真言”、“赞主词”相结合,充分反映了回族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刻活代表性建筑群有宁夏同心清真寺、纳家户清真大寺和青铜峡市峡口乡鸿乐府道堂等。
山东地区的东明县,民居的主要屋脊正中多装饰小庙式的砖雕,名为“屋楼”,上刻有“太公在此”或“吉星高照”等字样。潍坊的民居,在山尖、博风、窗檐等处无不雕花。菏泽的民居,则注重脊兽的装饰,有狮子、马、牛、羊、鸡、鱼、“大兽”(龙头模样)、“小兽”(龙头模样)共八种。
吉林地区在清末民初时,一般的满族人家,讲究影壁的装饰,题材多日出云海、龙凤呈祥等传统图案。
湖北地区的孝感一带的民居,讲究屋脊装饰,在屋脊上砌出两条相向而行的龙,中间砌一花球,意为“二龙戏珠”。
福建地区的寺庙、居民,多有花草鱼虫及人物造型的砖雕,以泉州的开元寺及杨阿苗民居等最为典型。邵武的石岐灵塔,各层都有精致的浮雕砖刻。
海南汉民族的民居,讲究影壁的建造。其装饰一般刻“福”字,表示接纳福气。并有穷富、官民之分。居官者可使用龙凤雕刻,表示其地位显赫。富家无官衔者,则只许雕刻鱼尾,示意尚未成龙。
台湾地区的砖雕,是在砖坯上雕刻花纹,经过火窑烧制后,砖呈橘红色,花纹凸起,然后将纹饰的凹下之处涂上白色或其他颜色,以衬托橘红花纹。这种砖雕在庙宇、民居的外墙使用较多。
 
                                                                                                           摘自 尚洁《中国砖雕》

 
 

 
 
【返回】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齐家佐村 电话:18632250000 13463697989
版权所有:河北嘉福砖雕销售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盘古网络 冀ICP备19032401号-1
砖雕,砖雕价格,砖雕厂家,古建砖雕,仿古砖雕